绿道中国行美丽乡村之浙江篇

发布日期:2019-06-18 点击数:518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符合当前的世情、国情。贫穷落后中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国家和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鼓励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已联合六年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文件,目的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湖北、浙江、江苏、河北等地也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要求,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典型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

1.安吉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是浙江省安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探索。安吉县是一个典型山区县,曾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经历了工业污染之痛以后,1998年安吉县放弃工业立县之路,2001年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03年,安吉县结合浙江省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在全县实施以“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为内容的“两双工程”,以多种形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工业污染、违章建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突出问题,着重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固废处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河沟池塘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创建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在此基础上,安吉县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并将其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计划用10年时间,通过“产业提升、环境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把全县建制村建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1“安吉模式”概述

“安吉模式”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前提,依托优势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走上了一条一、二、三产业结合、城乡统筹联动、人民富足幸福的小康之路,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

 

2“安吉模式”的发展历程

历史阵痛——安吉模式艰辛起步

上世纪80年代,安吉交通条件落后,工业基础薄弱,被列为全省25个贫困县之一。县委县政府不甘落后,学浙南,学苏南,走“工业强县”之路,引进和发展了一些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产业,如造纸、化工、建材等,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为了治理环境,安吉关闭了严重污染企业,从而又一次拉大了与周边县区经济发展的距离。

深入探索——“安吉模式”初显雏形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又首次强调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安吉县委县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高度上,清楚地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先强县、再富民的路子,对安吉是死路一条。经过长期认真调研和思考,决心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深挖“三片叶子,一把椅子”的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竹子、茶叶、蚕桑生产和加工,鼓励发展无污染的转椅生产,形成主导产业。

针对农民普遍缺乏保护生态意识的状况,县委县政府将每年的3月35日定位全县生态日,干部群众在这一天义务到山上、田间捡拾垃圾,捡出一个村容洁的新乡村。2006年安吉被命名为首个“国家生态县”。

3 思路转变——“安吉模式”丰富完善

面对经济发展的困境,安吉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安吉最大的优势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顺势而为,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吉的经济发展才有出路。基于这种理念,他们大力挖掘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首先提出“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乡在安吉”的响亮口号,从毛竹种植、生产、加工当仁不让地做起了竹产业的老大。其次,他们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名牌农产品——“安吉白茶”。 

随着蚕桑、烟叶、竹笋等其他优势农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他们耐心地寻找跨越式发展之路,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创建竹子、椅业、电力、书画之乡;发展毛竹种植和开发利用,如竹地板、竹纤维、竹炭、竹叶黄铜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椅业生产,产品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建设水电站,破解“电荒”的瓶颈;传承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的遗风,创建书画之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让安吉人得到了第一桶金,大批城市游客的到来又使安吉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4与时俱进——“安吉模式”深化升级

在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国家旅游局号召开展全域旅游的情况下,安吉 “十三五”工作计划简洁明了:通过五年努力,把安吉建设成为一个环境更优美、经济更富强、社会更和谐、百姓更幸福的内外兼具的美丽乡村,打造名副其实的全国美丽乡村样板。那么,安吉将如何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怎样深化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内涵?

第一,村庄建设强化精品示范引领。安吉着重要做的就是突出村庄特色品位和加快建设成果转化,以精品示范村为引领,以精品示范带建设为骨架,充分体现出安吉美丽乡村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均衡性特点,全面展示出安吉美丽乡村的新形象、新风貌。

第二,长效管理,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安吉将与相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单位协商,邀请他们与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公室成员一起,对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拉网式细察,共同监督、发现、消除长效管理的漏洞和死角。

第三,深化主体,全力培养品质农民。美丽乡村的灵魂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要推进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更好地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习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更加文明,更加优雅。“十三五”期间,安吉将充分利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和乡村舞台,积极开展农村宣讲活动,持续推动美丽乡村从“物”向“人”的转变。

3“安吉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引领

一是从实际出发,定位生态立县、农业富民、开放兴县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不盲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老套路;二是不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注重建设品牌农业、品味农村、品质农民,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注重五位一体协调统一;三是多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已经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换届换人不换路。

安吉县委县政府是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先行者。安吉的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自觉地认真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突出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安吉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最稳定、最有特色的产业是农业,以农为根、绿色发展是安吉模式的重要经验。一是以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以现代农业为支撑,通过绿色发展,衍生出一条条绿色产业链,交织成县域经济发展的绿色网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持久永续的活力。二是以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乡村”,顺应了农民对生态家园、人居环境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并惠及子孙后代,让新型农民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坚守业产业、坚持内生发展

依托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兴县富民,是安吉模式的又一重要经验。一是以联动发展推进绿色工业化。安吉以农业为基础,联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严格筛选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的工业项目予以发展,推动了绿色工业化。二是以功能拓展引领引领农村服务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领农村服务业发展,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和效益的倍增。
 

4  经营生态资源、追求生态效益

树立经营生态的价值观,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通过经营生态资源,把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安吉模式的重要经验。一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奠定基础。二是出台系列引导政策,鼓励农民经营生态资源,在经营生态资源中创业兴业。

 5  注重协调发展、推动全面进步

安吉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构建了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实施村务公开,落实基层民主,充分实现保障农民基本权利;形成了涵盖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农村文化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水平;构建了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经济高效的生态文明格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事创业,成为安吉农村的主旋律。

6  迎合新局势、积极创新体制

针对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安吉努力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根据“五化同步”的总体要求,在提质上苦下功夫力促转型:全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发展、国际化引领。

安吉在浙江率先成立旅游委,政府职能实现从行业管理转向更深层面的产业推进。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部门镇书记、林业局等部分局长都兼任副主任;为了和市场结合,又成立旅游发展总公司,政企分开,以便能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自2003年以来,安吉县通过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创建,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面貌。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66.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5.2亿元,年均增长12.3%;财政总收入由7亿元增加到36.3亿元,年均增长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3.4亿元增加到21.1亿元,年均增长22.5%,比全省高3.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由5402元增加到15836元,年均增长12.69%,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转变为高出全省1000多元。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特点是,以经营乡村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安吉立足本地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茶产业、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业和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仅竹产业每年为农民创造收入6 500元,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农民每年白茶收入2 000多元,因休闲旅游每年人均增收2 000多元,各占农民收入的13.5%左右。

2.永嘉模式

浙江省永嘉县永嘉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大县,以“环境综合整治、村落保护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城乡统筹改革”为主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今年,永嘉县列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联动推进美丽乡村,加力推进国家5A景区创建,以及全域旅游创建。

一是以“千万工程”为抓手,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县通过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立面改造、广告牌治理、田园风光打造、高速路口景观提升等重点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永嘉把村头、桥头、田头、门头“四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而且对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们都很积极,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倡导文明,村民将闲置的水缸、瓷缸、水泥桶“废物利用”,栽上花卉,该村特色的村头、休闲的桥头、美丽的田头、精致的门头成了一张张名片,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

二是以古村落保护利用为重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对境内200多个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风情村落进行梳理、保护和利用。对分散农村居民进行农房集聚、新社区建设,推进中心村培育建设,从而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布局。4月15日,市“两会”开幕前,在永嘉县岩坦镇,屿北古村落文化旅游区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千年屿北开启“复活”模式。古村吸引了20亿工商资本入村,开创全省“整村置换”开发模式,探索“旅村融合”升级乡村旅游。屿北古村落文化旅游区项目以“中国古村落文化创意谷”为核心定位,打造集“中国古村落文化影视基地”“中国艺术作品创意生产基地”、“中国古村落休闲生态城”“中国民族文化古村落建筑基地”等为一体的楠溪江最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三是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推进农村产业发展。积极挖掘本地人文自然资源,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养生保健产业,加快农村产业发展。

四是以城乡统筹改革为途径,促进城乡一体发展。通过“三分三改”(即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过上市民一样的生活。

永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人文资源开发,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人口和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

3.丽水市

    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陆地面积的1/6,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全市户籍总人口266万人,现辖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县,9个县(市、区)均为革命老区县,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习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8次深入丽水调研,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推动丽水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2010年以来,丽水市根据浙江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统一部署,发挥生态优势,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广大乡村地区掀起了一场“美丽革命”。目前,全市建成“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6个,省、市“全面小康和新农村示范村”144个,“最美乡村”1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实现了农村环境整治行政村全覆盖。2010-2015年,丽水市连续六年获得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一、科学规划布局,描绘美丽蓝图

纲举才能目张。丽水市从山区实际和优势出发,明思路、定政策、强规划,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

1、明思路。按照“一市一品牌,一县一主题,一路一特色,一村一景致,一派好风光”工作总要求,丽水市以“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为美丽乡村建设主品牌,各地立足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从莲都的“养生莲都”、缙云的“幸福家园”、龙泉的“诗画乡村”、青田的“美丽村居”、云和的“山水童话乡村”、庆元的“低碳家园”到遂昌的“中国洁净乡村”、松阳的“田园松阳”、景宁的“魅力畲寨”,个个特色鲜明。

2、定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丽水市制定完善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意见。特别是2016年以来,根据《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浙委办发〔2016〕21号)要求,丽水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丽水市深化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政策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3、强规划。编制了《丽水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心村培育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修编完善了村庄布局规划,明确各县域内村庄数量、功能、定点,形成县城、中心镇(村)、特色村等相结合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加上9个县(市、区)根据地方实际分别制订的配套规划,形成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二、劲掀洁净风暴,夯实美丽环境。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丽水将“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花样农家”创建等载体作为一套组合拳,打出美丽乡村新“净”界。

1、实施六边三化三美行动。丽水市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突出村美、房美、业美三大重点,推进实施美丽村庄、美丽民居、美丽公路、美丽业态等10大美丽工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重点推进公路沿线房屋“处州民居”风格外立面改造,打造一批“可看、可游、可住”的美丽乡村精品村,串点成线、成片连线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目前已累计建成21条美丽乡村风景线、1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2015第十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丽水市“六边三化三美”工作获得“全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2、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决策部署,从2014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全市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全面治理。按照“项目设计科学化、工程建设规范化、档案管理同步化、运行维护常态化”的“四化”要求,创新推行“三查三评三比”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地毯式”自查自纠、“推磨式”互查互学、“点播式”对比核查,组织县级自评、市级点评、民主测评,比进度、比质量、比运维。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014年以来,1916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413个村正在实施项目建设,新增受益农户40万户,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全覆盖,切实改善了农村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

3、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以“五水共治”行动为契机,深入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目前全市已整治垃圾河和黑臭河共200条1088公里。大力开展“洁净乡村”、“花样农家”等创建活动,对“庭院、村庄、道路、河道”等实行点线面结合的综合保洁,将农村垃圾保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5年全市人均保洁经费达到了63.2元,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100%。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丽村整建办〔2016〕9号),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400多个村,累计开展资源化处理试点村45个,初步实现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综合利用。

三、留住乡土文化,提升美丽内涵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丽水市通过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文化礼堂建设等,留住了乡村文化和历史记忆,扩展了生态文明和乡风文明,让城市人能够闻“乡”而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2013年以来,丽水市启动四批省级35个重点村,150个省级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除一批破旧损毁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以外,一些民间工艺和乡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充分展现了古村落的“人文之美”,如松阳县大东坝镇七村契约文化以及花鼓灯、山边马灯等客家民俗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一批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目前已有近百个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游的理想之地,建成农家乐民宿400多家。如莲都的古堰画乡4A级景区就是由两个历史文化村落组成,他们依托建设成果适度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就业和增收渠道,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近121万人次,农家乐民宿经营收入从2010年的190万元增长至2015年的972万元。

2、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全市已建成218座农村文化礼堂,建立“文化订制”机制和“文化订制员”制度,即每个县配备一名“文化订制员”,每人具体负责对接一个县并联系服务一个文化礼堂,提供包装策划、业务辅导、内容改进、项目提升等“量身”服务,到目前已提供定制服务达到3000多次。今年春节前后,全市共有587个村自办“乡村春晚”,“乡村春晚”现已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项目,被列入省公共文化示范创建项目,10多万农村“民星”、90多万村民参与“村晚”活动。

3、打造特色文化风景线。结合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等工作,打造特色文化风景线。在“六边”区域突出特色文化和乡土民俗的挖掘和弘扬,在重要节点、立面,通过绘画、雕塑、小品建设等,体现各县(市、区)的特色文化元素,使之成为丽水各种特色文化的展示平台。如龙泉“竹海人家,青瓷小镇”风景线将青瓷文化、竹文化元素较好地融合在沿线立面、小品等方面的改造建设中,树立了良好的区域窗口形象。

四、培育特色产业,激活美丽经济。发展美丽产业,振兴农村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落脚点。丽水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生态精品农业等产业发展相结合,抓特色、造亮点,大力推动美丽经济发展,让美丽环境转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资源,引导更多群众投身美丽经济发展中来,释放更多的经济效益。

1、转型提升“老三宝”。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培育提升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老三宝”。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今年前三季度,丽水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0.67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农业增加值57.86亿元,同比增长2.9%,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都实现了稳定增长。“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积极打造以“丽水农师”为龙头的人才品牌,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务工技能,提高工资性收入。

2、加快发展“新三宝”。紧紧抓住“高铁时代”的大好机遇,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打造“丽水山居”乡村特色民宿区域品牌。截止目前,全市农家乐民宿累计完成投资22.59亿元,培育农家乐民宿经营户(点)2955家,从业人员3.8万人,床位3.4万个。前三季度,全市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1615.05万人次,同比增长30.6%;实现营业总收入16.88亿元,同比增长32.8%。以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主抓手,进一步推广“遂昌赶街模式”,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实现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76.06亿元,同比增长78.91%。其中,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42.16亿元,同比增长151.33%。大力鼓励扶持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前三季度累计发放加工费14.79亿元,同比增长9.2%,累计培育规模以上经纪人2042人,加工者队伍20.76万人。

五、深化农村改革,共创美好生活。丽水市既是全国首批“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将其作为推进农村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勇于破难,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推进了农村发展。

1、不断深化扶贫改革试验。丽水市按照“分类施策、精准扶贫”要求,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和扶贫方式方法创新,通过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大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扶贫开发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异地搬迁安置方式,推动农民搬迁集聚;结合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推进搬迁安置小区社区化管理服务方式创新,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实现增收致富。2015年,通过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基本消除了家庭人均年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农户。

2、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丽水市成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1+X”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政策体系,对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利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村经济合作社股权在内的“六权”改革整体推进,进一步增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全市土地承包合同农户签订率和土地承包证发证率均达100%。土地确权登记在全省3年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自我加压,两年完成,进度领跑全省。全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全市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完成2727个行政村, 214万农民变成了“股民”,量化资产14亿元,累计分红3000多万元。

3、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出“四个最大限度”的要求,即最大限度实现农村基本产权可抵押、可融资,最大限度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以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为目标,推进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三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加快完善农村产权融资配套机制和平台建设,截止9月底,全市林权、农房产权、土地流转经营权“三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量达243.67亿元,余额达到86.75亿元。深入推进了以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涉农担保机构和村级互助担保组织为重点的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

4、积极推进“三位一体”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缙云、遂昌两个全省首批推进县的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农合联”组建和运行机制构建,广泛建立联结紧密的合作共享机制,把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各个环节上各类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力争把农合联打造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美丽保障。机制体制创新是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产业的强大动力。丽水市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建立完善了组织领导、督查考核、资金投入等一系列机制,激活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1、强化组织机制保障。市县两级建立了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联系到村、督促到户的工作制度,实行“一条线路一位县领导联系督导,一个沿线村庄一个部门联系指导,一个重要节点一位乡镇班子成员联系”的工作推进机制。以抓经济、抓项目的方法规范基层党建制度,各级党委书记每年都要领办3至5个基层党建重点项目,同时建立一月一主题的乡镇(街道)党组织书记工作交流制度。

2、强化投入机制保障。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项目就往哪里安排”的原则,全力整合各类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市财政对市本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按市、区(市开发区)1:1给予配套,全面完成六大农村发展行动计划考核年度目标任务的,给予各县(市、区)100万元工作经费奖励。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已达120多亿元。

3、强化督导机制保障。通过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家指导组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专项技术指导组等措施,加强对基层建设项目的工作指导,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出台《丽水市“河长制”实施方案》,落实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市级、县级、镇(乡)级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强化督查考核,市委市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等;建立了“一月一上报、一季一交流、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工作落实机制,加快建设项目推进。
     “绿水青山绘长卷,美丽乡村入画来”。曾经,丽水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而名扬四方;如今,丽水又因美丽乡村建设而锦上添花。我们坚信,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今后一个时期,丽水将进一步争当“两山”排头兵,凸显担当本色,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发展主线和“全域统筹、生态引领、城乡一体”发展路径,打造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勇当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地市标杆和全国样板。

上一篇:探寻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案例)下一篇:旅游地产专题研究

相关内容

  • 绿道中国行美丽乡村之江苏篇
  • 绿道中国行美丽乡村之安徽篇
  •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 钢铁主题案例研究(一)
  • 冰雪旅游专题-自然赋予的财富
  • 旅游地产专题研究
  •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的初步探索
  • 精准化打造休闲农业产品 为乡村旅游注入春风
  • 关于蟹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的研究
  • 山东省全面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初探
  •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 人文旅游主题商业研究
  • 关于新农村样板-生态型滕头村乡村旅游建设的研究
  • 关于观光休闲农业标杆:成都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的几点思
  • 探寻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案例)
  • 发展全域旅游关键在于构建旅游综合吸引力
  • 全域旅游专题研究
  • 工业旅游三步五法七式策略之钢铁篇
  • 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重点建设 ----以实际方案枣庄农村路环线为例
  • 乡村振兴的运营管理
  • 红色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建的设计表达
  • 乡村振兴与色彩规划
  • 地质公园规划案例专题
  • 留不下的岁月,留住的情怀
  •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