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点让你彻底认识何为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2-10-08 点击数:34

你们是否对乡村振兴了解还不够透彻?不知道从何做起,不晓得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带动农村发展经济,让农民可以脱贫致富,今天咱们就说6点,有助于大家更加透彻的认识何为乡村振兴?

第一,乡村振兴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新一轮农村改革探索

乡村振兴要依靠改革、依靠群众。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困难要通过改革来克服,险滩要通过改革来渡过,动力要通过改革来提供,“改革”无疑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最重大命题。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乡村。

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乡村振兴过程中,首先要避免“运动”思维和“运动”行为,避免把一个地方的乡村振兴搞成一场运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里,明确要求“避免负债搞建设,防止刮风搞运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个别干部没有提“运动”这个词,但是或多或少工作有“运动”惯性、思想有“运动”念头。振兴乡村,首先要避免伤害乡村。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不再是“零敲碎打”,应是系统性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领域一些瓶颈性问题到底怎么解决,中央一直在探索。从近20年来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中,能够看得出这种探索的轨迹,也能解读出其中的调整和变化。譬如,2004年以来的19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在2018年之前,基本上是每年聚焦于“三农”领域里的一个重要问题,采用的是各个击破的战术。2017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改变了“打法”,这种改变不只是“战术”变成了“战略”,更体现开始整体、系统地解决问题了,是一种思维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此之前中央至少有两次是想系统性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以1951年9月中央召开的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为起点,对私有性质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这次改革基本没有动产权制度,而是在经营制度上进行了颠覆性改革。告别大集体,从“承包到组”到“承包到户”、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的演进,奠定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本格局。这次改革的一些做法于1962年在山东等地、1971年至1976年在福建等地曾探索过,因为历史原因而没有推广。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了“大包干”,新的经营制度在全国确立,大大推动了“三农”的发展。第三次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这一次是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需求、新的问题、新的目标,进行的一次新的系统性探索。

第三,乡村振兴过程中不能否定“乡村”,是对乡村价值的再认识、再挖掘

乡村不是简单的几座房子、几片地,而是有气质有个性、知道疼懂冷暖的有机生命体,更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对乡村给予充分尊重、对其发展规律给予充分尊重,是乡村建设的前提。

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人戴着一副城市眼镜、甚至是一副“洋眼镜”走到乡村里,一边喊着“城市里有的,咱乡村也要有”,一边按照他们想象的样子帮着农民群众“振兴”乡村。还有一些地方一刀切地“建新拆旧”,把很多古厝、古宅、古村一推了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些地方没有意识到,乡村振兴应回归到价值层面,乡村振兴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乡村价值再认识、再挖掘的过程。只有做到这一个点,乡村才有振兴的可能。

第四,乡村振兴不是一味地“给”,其着力点是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在之前的乡村建设中,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在使劲干,农民群众在旁边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没有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维护农民的主体利益,没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活儿干了不落好,得不到群众认可。乡村振兴不能再延续这样的老思维、老路子,不能再简单地、一味地“给”。

乡村振兴战略是给“三农”赋能的战略,赋能的指向很清楚,就是引导、帮助乡村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建树自信心。从这个角度来讲,乡村振兴显然不只是搞搞卫生、做做绿化、建些基础设施。

如果说要“给”,那就是围绕着“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建树自信心”给政策、给环境、给条件、给撬板,把功夫用在乡村的“内功”建设上。显然,“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乡民的自信心”是检验乡村振兴成果非常重要的指标。

第五,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是重新定义城乡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某种角度上,是在重新定义城乡关系。具体而言,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二是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三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第六,乡村振兴需要进行更多创新创造

乡村振兴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具有创新性,不是以前工作的简单复制粘贴。这是因为面临的形势不一样了,客观环境不一样了,群众的需求不一样了,遇到问题不一样了,工作的内容不一样了,方式方法自然也应该不一样了。

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破解以前积攒下来的瓶颈性问题,另一方面更多地要去破解未来的发展问题。只有一条路能解决乡村问题通向乡村振兴的未来,那就是创新之路。而创新需要在思想上充分准备、在理念上腾笼换鸟、在政策上破旧立新、在行动上勇于探索。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上一篇: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数字乡村?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

  • 福建德化搞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 乡村旅游规划应该这么做才有特色
  • 如皋用红色力量打造乡村振兴“高颜值”
  • 文旅项目规划最终失败了,原因在这
  • 乡村文旅融合的策略建议
  • 特色小镇规划要满足这7点
  • 大农业对乡村振兴有什么影响?
  • 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靠什么支撑?
  •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着重这几点
  • 旅游规划中动线设计的4条建议
  • 乡村振兴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 都江堰:田园综合体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 对乡村振兴战略新的认识
  • 【可盈利】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模式有哪些?
  • 乡村振兴中怎么发展乡村产业?
  • 特色小镇建设这5点一定要重视
  • 乡村振兴还有多大潜力?
  •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怎么才能更好地盈利?
  • 乡村振兴中的“治理有效”怎么更好地理解?
  • 3方面做好特色小镇规划
  • 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设施升级的好处?
  • 冰雪主题乐园景观规划设计
  • 乡村振兴的“着重点”是什么?
  • 乡村旅游规划_5方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 怎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 文旅融合下的IP场景设计要素
  • 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有这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 休闲农庄规划之消费趋势引导
  • 乡村振兴误区之一“样板化”
  • 为什么台湾休闲农业会成功?
  • 客服